男孩子想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纵观当今社会,“小鲜肉”霸屏,“阴柔之风”盛行,男孩没血性没担当,让人担忧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到底该如何培养男孩,才能让他们不被贴上“娇气”“娘炮”的标签?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做,才能让男孩成为家庭、国家的栋梁?
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
“伪男”现象,与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伪男”现象,是很不正常的,也是有问题的,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而且尽快纠正。
中国传统的人格标准,是君子。而“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究庄重、厚重,否则便没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中国传统的道德核心,是仁,“刚毅木讷近仁”,若能刚强、坚定、质朴、慎言,便近于仁德。
可见,中国传统的人格与美德既不是“男性女性化”,也不是“男性野兽化”,而是文明、厚重、大气、勇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古以来,我们民族理想的人格是文采与质朴相和谐的状态,而绝非什么“伪男”。
即使退而求其次,在圣贤君子标准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男性的标准也是一直崇尚阳刚,推崇壮美。《诗经》中赞美“孔武有力”,《楚辞》中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曹操横槊赋诗,祖逖击楫中流,就连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为美。
近代的梁启超先生,一篇《少年中国说》就是对中国未来男性阳刚之美的热烈呼唤;毛主席年轻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更是对“文质彬彬”的千古回应,而且他自己进行了很成功的实践。
以阴柔孱弱为美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但无一例外都是令人痛心的反面教材。比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回忆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的“伪男”之风,后来时代剧变,这些人的下场惨不可言。
——实际上,那些历史上的“伪男”们,最终不仅害了自己,更危害国家,误尽苍生!“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君不见花蕊夫人之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给历史上所有的“伪男”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今世“伪男”之风的出现,与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呼吁,在警惕这种风气滋长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力气,更全面有效的方法,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未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自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报社学术刊主编李爱东
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拯救男孩
一是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没有重视男女生发育不同步的生理心理特性,男孩比女孩发育落后,这种“落后”本来是暂时性的,不需要太担忧。然而,现实中我们不但忽视了“发育落后”这种差别,而且现在运行的重记忆,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对男孩子构成了更大的一种伤害,同时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性别配比也严重失衡,学段越低,女性教师比例越高。
二是家庭教育父亲缺席,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多年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很多家庭呈现4+2+1的情况,孩子被百般呵护,再加上父亲都比较忙,家里陪伴孩子的多为母亲和老人,缺少父亲的陪伴,孩子的行为模仿就会以母亲为主,出现男孩女性化也就不足为怪。
三是社会教育的错位和误导,我们的大众媒体近年来受日韩娱乐节目的影响,大量推出所谓的“花样美男”“小鲜肉”,在青少年偶像的塑造方面轻英雄,重美色,造成了男性榜样的缺失,男孩子很难找到未来性格养成的参照。
男孩危机的出现,并不仅仅是我国的独特现象,近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教育工作者都在呼吁男孩教育的问题,也有一些不错的方法可以借鉴。
在学校教育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最核心的应该是在小学阶段学业评估办法方面下功夫,为男女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估办法和评价标准,鼓励和激发男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各自性格特征明显的教育机制。
当下在机制没有完善之前,我们除了在提高男教师比例外,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在男孩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如俄罗斯除了注重沟通、强调独立等和女生教育相同的部分之外,男生教育更注重荣誉感的培养,国家荣誉、集体荣誉、团队荣誉,以及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勇于担当相应的责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英雄。在课堂教育之外,对体能的高要求,对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俄罗斯男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澳大利亚教育界一向非常重视男女学生之间的区别教育,而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澳大利亚单性别学校的比例较高。在小学阶段,很多私立小学都是单纯的男校或者女校。而到中学阶段,由于男女差别进一步明显,很多公立学校也专门设立了男女单性别学校,以寻求男女学生在男孩教育与女孩教育的差异化教学中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我国的上海第八中学在多年前也已开始尝试设置男生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亲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式而去模仿父亲,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在男孩的家庭教育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儿子他是男子汉,要特别重视责任感和忍耐力的培养。
在社会教育方面,大众媒介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节目策划和选择上,多引进和开发适合男孩子性格培养的娱乐影视节目,在媒体聚焦的人物上多关注和传播各行业的英雄和有担当、有责任、有正义的正能量,少一些“阴柔”,多一点“阳刚”,多选择一些性格识别度高的偶像,尽量避免“女哥哥”来误导孩子们的性别意识。
青年作家、语文报社首席编辑成向阳
要反思时代出现“我爱小鲜肉”的逆流
说句实话,小鲜肉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官方公益节目中集体亮相,着实让我感到愕然。但我又坚持认为,作为个体的小鲜肉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东西。相反,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环境中,有多少未成年以及成年男子都暗自希望自己能天生小鲜肉或者打上一针激素小鲜肉永驻啊!因为这样,至少在吸引某一部分取向的异性方面就具备了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在多少男人心目中是求而不得、不得而求啊。从此角度,可以直白地说,小鲜肉,是我们这个时代中相当大一部分男性的内心魔症。这种隐性的渴望虽然并不稳定(它随场合、氛围以及情绪而上下波动、消长),但在合适的土壤中却十分的顽固而强大。如果不信,可以到各路社交软件或者深网里看看究竟。你可能会发现,小鲜肉和稀有金属一样,正成为一种抢手资源。
而对小鲜肉的仇恨,可能大多数来自于“我不是(或者长不成)小鲜肉的挫败式愤怒”这种愤怒,与我成不了富人就加入仇富者行列的心理选择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还讲道理,我们就必须承认,也许你对小鲜肉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比如恶心、腻味等不适生理(心理)反应,但这可能只是你的感官与心理的容纳性问题,和他本身值得反感的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你不能因为自己反感就一棒子打死小鲜肉。这与你虽然反感但也必须包容地铁站里的乞丐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乞丐,还是小鲜肉,他们既然存在,就有存在于你面前的某种权利。
我们必须明确,小鲜肉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放在中华五千年甚至更长久广远的背景中来看,小鲜肉是代不乏人啊!倡优戏子等文艺界小鲜肉就不说了(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保鲜”),连很多我们印象中“高大上”的人物其实也是小鲜肉。(“貌比潘安”,“看杀阶”,这些青史闻名的魏晋人物,不都是小鲜肉的祖宗吗?而玉树临风、玉山将崩,这些形容小鲜肉的词汇可都是历史深处金不换的好词啊。这方面的实际例子,有兴趣者活可以到二十四史及各路稗官野史里去找找看。)
但为什么历史中的小鲜肉们并没有闯出什么乱子以致需要社会舆论一窝蜂齐上而轰之呢?那是因为,在那些时代,社会秩序会让小鲜肉们只呆在他们该呆的范围之内。或者,对小鲜肉们保持了该保持的宽容。或者说,他们完全没有指望小鲜肉去保家卫国或者为国助力什么的,你悄悄呆着就好,唱好你的曲儿,跳好你的舞,就可以啦!(代有英雄,保家卫国没你小鲜肉什么事!但若时无英雄,也不会拉小鲜肉出来垫背。这就是讲道理!)
换言之,在那些时代里,小鲜肉和操纵小鲜肉的幕后拉线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该在什么时间和场合里去干。而时间之针一转到我们这里,坏了,那种让小鲜肉能正常存在的程序(秩序与力量)没了。
所以,我始终认为,也许并不是小鲜肉们自己冒死跳出来干扰时代的旋律与节奏,来搞乱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来危害我们的百年树人的教育大计。而是,在我们宏大而铿锵的时代主潮中,暗生出一种“我爱(需要)小鲜肉”的逆流,把小鲜肉们生生卷上时代的黄金舞台,吹之捧之溺之爱之。
- END-
来源 | 版权归文中作者所有,天下语文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