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教育热点 > 正文

双创人才培养的“宁大样本”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如何给牛羊一张“身份证”?宁波大学机械学院徐鹏华团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尚观科技:打造畜牧业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在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了金奖。

事实上,这不是徐鹏华的第一次创业,年仅26岁的他在宁大上学期间便先后创立了哦洗衣、优询科技、宁波尚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征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奋战在创业路上”。

在宁波大学,徐鹏华只是成千上万名创业学子中的一个。2007年至2017年,363家注册企业、20多万人次先后参与、3亿多元创新创业基金、学生创业率近5%……2017年获教育部“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在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薛维海看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一流人才培养,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逐渐走出了独有的“宁大模式”。

“从纸上到市场”:

为学生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在宁波大学,创业的基因无处不在。在校园里转转,二次元动漫视频、共享校园公交、智慧养殖、绿色海水电池等各色创业项目遍布各个角落。

“过去,学校运营校车不挣钱,但让学生运营后就开始盈利。”宁波大学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戚家超介绍,从校门口绕学校一圈收1.5元只能维持运营成本,但每个学生都需要微信支付,接入其微信平台后,可观的订阅人数为校车平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收入。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戚家超更看重的是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该校人文学院大三学生刘沛丰在“二次元”世界里找到了商机让戚家超“大开眼界”。

“说实话,刘沛丰刚来找我时,我想二次元是什么?会有人喜欢看这个吗?没想到短短3年,刘沛丰拿下了巨人网络、腾讯悦文、网易游戏等众多动漫、游戏厂商的二次元视频制作,2017年产值达1800万元。”戚家超说,“创业是创新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更鼓励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

在宁波大学,3000余平方米的黄庆苗楼被开辟成了“1986创梦园”,戚家超具体负责学生项目的孵化工作。

“创梦园是宁波大学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打造的种子基地、孵化中心,但任何团队都不能在温室里待太久。”戚家超定了一个规矩,最多两个月就把学生的项目“踢”出去,一个学期轮回两次30个项目。

在戚家超看来,“创业最终是要经受市场考验的,‘创梦园’不是温室大棚,而是育苗基地,能不能成长起来,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接受优胜劣汰”。

不过在送走之前,创新创业学院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创新创业的一切需求和风险,为学生创业实现从“纸上到市场”,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在学院层面,依托14所学院建立14个驱动中心,经过驱动中心筛选后的学生项目进入‘创梦园’孵化,在校内完成团队组建、工商注册、无息贷款等流程,成熟的公司直接输送到宁波的23个地方产业园。”戚家超介绍,同时宁波大学又与产业园订立协议,对入驻的宁大团队免办公场所费、减免税费、提供无息贷款等。

“在学校,我们帮助学生实现从0到0.5的转变,最终学生在产业园里实现从0.5到1的蜕变。”戚家超说,完整的生态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流程保障。

“从创新、创意到创业”:

开辟“融合递进式”双创教育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和全国大学生双创大赛的连续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种孵化器、创业园层出不穷,创业学院、创业课程如雨后春笋。大学生创业真的这么简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产业脱节、双创教学与双创实践不紧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很早,保障制度建设也相对完善,为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薛维海说。

早在2007年,宁波大学就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十年大计”,将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实施‘双组长制’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创新创业‘6425计划’,即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数超过60%,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超过40%,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超过20%,创业率达到5%。”在宁波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周青看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再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专利”,已经成为全校学生面向未来的一种基本素养。

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宁波大学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在深入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顶层设计+模块研究”的双创教育理论体系、“全面覆盖+分类培养”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驱动+分层递进”的双创教育实训体系、“协同融合+目标导向”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了“产教融合+递进培育”的双创教育孵化平台、培育了“专创融通+专兼结合”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融合递进式”培养的路径。

是否还需要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经过两年的论证,宁波大学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校长担任院长,整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商学院等部门(学院)力量,构建“五大机构协同”和“校院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资金、制度、场地等全方位保障。

“机构看似是虚设的,但经费是实的,人是实的,考核评估也是实的。”周青介绍,除了学生4年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考核中,实行“一票肯定制”,同等条件下,指导过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在职称评聘上优先。

“2017年浙江省开展全省高校学生创业评估,宁波大学创业率4.75%,意味着每年有200多名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成功存活了一年以上。”周青说。

“特色之路”:

双创教育驱动一流人才培养

2016年宁波大学提出了办“特色鲜明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特色鲜明到底是什么?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一阵风,我们是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来开展的。”薛维海说,我们的特色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新创业教育驱动学科和专业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宁波大学80%的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与专业紧密相连的,在薛维海看来,这也是该校作为地方高校在新一轮高校竞争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法宝”。

如何将学科建设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周青介绍,通过学生主持科研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研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实现创新到创业的转化,形成创新创业的内在转化机制,有效提高了转化成功率,创业项目中80%以上拥有创新成果,提高了双创项目的质量,破除了大学生创业低位徘徊的窘境,从而破解了创新与创业相割裂的难题。

“当然,在当今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大潮之下,这样的定位已经不能再被称为‘特色’了,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是必须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关键在于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乃至历史文化相吻合。”薛维海说。

在宁波大学,校园所有大楼都是由人名命名的,如黄庆苗楼、包玉刚楼、安中大楼……而在校园深处,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10个“宁波帮”的浮雕矗立在“感恩林”。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敢于拼搏的创新创业故事,而“宁波帮”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精神,从捐建这所大学起,就为宁波大学打下了创新创业的精神烙印。

“此外,从我们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区位优势来说,宁波一直都是创新创业的沃土,我们所在的宁波市,也是国内产生科学家、企业家最多的地区之一。”薛维海说,“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创新创业人才。”

10余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使宁波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显著提高:双创活动参与率从不到10%提高到了90%以上,学科竞赛成绩显著提升,国家级竞赛获奖数翻了5番,学生初次就业率从85%提高到了97%。2013年,在全国2800余所高校中,宁波大学获得了全国就业典型50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列全国第62名。

“回馈桑梓”也随“宁波帮”精神在宁波大学学子中代代相传。2017年,宁波大学在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33位,浙江省第2位。2017年,宁波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创新驱动创业,创业成就梦想”,属于这所年轻大学的双创人才培养之路还刚刚起步。(记者 董鲁皖龙)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谢子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