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讯 (记者 尹飞飞)曾国藩,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白手起家,举天下之才,成天下之事,力挽狂澜,拯救腐朽的晚清王朝于不倒,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能正确识人用人,可以说是其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这种识人用人之法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4月20日,国学与管理高峰论坛暨第28期企业家国学践行公益研修班走进宁乡。第二天上午便迎来了著名学者、著名作家、“曾国藩研究权威”唐浩明先生主讲《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洪亮、清晰的声音穿透全场,学员、奉献者正襟危坐、屏气凝神听唐浩明先生将《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娓娓道来。
识人精准
以德识识人。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德不仅仅指道德品质,还有性格、习惯、秉赋;“识”是指眼光、见解;“才”是指才干、能力、本事 ;“学”是指学问、资历。曾国藩在多种场合谈及“德”和“才”的关系,在他看来,“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德”是木之本,“才”好比树之叶,德才兼备最好,如果不能,选贤任能,以德先行。
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曾国藩也有很明确的议论。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学”为辅。他赞成诸葛亮的说法“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 “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
从志趣上识人。志向趣味看人的高下,志趣高的话会一天天往好的方向走,反之,则会走向平庸,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曾国藩当时创办湘勇之初所选拔的人才中就有很多社会地位低,学历低,但志趣高的年轻人。比如彭玉麟,初遇曾国藩他只是一介秀才,但是两点就让曾国藩认定他是一个可用之才。一是彭玉麟认为太平天国毁四书五经,弃孔孟之道,诋毁关公、岳飞,灭太平天国是伸张正义,二是彭玉麟从军“不求保举,不求发财,以寒士出,以寒士归。志趣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从小事上识人。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朱熹说:“绝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曾国藩告诫子弟: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快,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训斥仆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从小事上识人,其实就是从常态中识人,常态更接近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从长相上识人。眼亮、心实、神定、气敛、身挺、行重、言讷是曾国藩相人比较看重的七个方面。他在日记中写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也是他相人的标准。
用人得当
广收慎用。曾国藩尽管“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遗余力”,但在具体任用上还是广中求慎,慎之又慎,并有严格的统一要求。曾国藩说:“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应用其长”。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
因量器使。曾国藩说“不苛求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山不因大匠而别生奇木,世不因贤主而另降英才”。“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做到了庸才也能成神才,没有做到神才也可能变庸才。
爱惜异才。十里挑一是人才,百里挑一是优秀人才,万里挑一是卓越之才。在曾国藩看来,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乃卓异之才。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帮助和提携了左宗棠,左宗棠也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收复新疆、绿化沙漠,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后来曾国藩与左宗棠因为某些原因交恶,但是对对方的人品才干却是各自佩服。
笼络亲信。成大事,光靠一己之力不行,要培养笼络亲信。曾国藩笼络亲信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亲笔私信代替公函,不管有多忙,曾国藩自始至终坚持亲笔写信,这些带着曾国藩体温的亲笔信温暖了无数下属亲信的心。二是除了向朝廷推荐下属,为下属索求奖励外,曾国藩还注重私人奖励,他赐的腰刀,下属视若珍宝。
多选替手。曾国藩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精心培育的替手,在平定捻军和天津教案上,李鸿章做的比曾国藩要出色。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将洋务运动发扬光大,而且不管在什么场合竭力维护恩师的名声地位,这使得曾国藩死后的几十年比活着的时候名声更大,威望更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