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生命教育 > 正文

教育经验丨90%的高考家长都会犯这些错误!给18届考生家长的4大建议

在高三这样一个人生跨越的关键时期,请家长们按照文中提及的几点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缺乏精神上的营养?是否还有给予过度的现象?

距离高考还剩最后50多天,家长该如何做好后勤工作,助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

全文4108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01

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额外压力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明明孩子已经每天学到半夜12点,家长还嫌孩子不够努力,还要孩子“再努力点才能考上清华北大”。实际上这种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有害而无益。

一般来说,在学校组织的“一模”之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已基本成定局,短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家长期望过高只会给孩子压力。最好是顺其自然,把期望降下来,实事求是地甚至降格设定目标,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高考,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更好地发挥。

02

关注过度会造成孩子心烦焦虑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怀可谓嘘寒问暖无所不包,中午到学校给孩子送饭,晚上陪孩子学习,还时不时地在旁边对孩子指指点点,甚至将孩子历次考试的成绩做出表格贴在家里墙上。这种过度的关怀只会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甚至让孩子觉得心烦意乱。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考前家长要保持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故作轻松,营造一个平常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考生受到这种感染面临高考也会处之泰然,更加全心备考。

03

管束过严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期望,连偶尔谈一些学校同学的趣事也会招致父母的责骂,认为孩子这是“分心”了。有的家长还到处找一些试卷让孩子去做。这样只会导致孩子感觉每天回家就像进监狱,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

一般来说,家庭是孩子一个避风的港湾。如果家庭成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孩子心理没有缓冲的时间,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不要乱管,瞎操心,至于复习资料最好听从老师安排,更别乱支招。

04

唠叨过多会让孩子成为情绪的“垃圾桶”

有的家长把自己对高考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每天总是唠叨高考那点事儿,“你可不能输给某某同学”“你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高考可怎么办啊!”等等。其实孩子面对高考巨大的压力已经感觉很吃力了,家长一定学会管住嘴,把唠叨变为倾听。

如果孩子向你诉说困难或压力,可能只是情绪的宣泄,这时家长应当个好听众。即使觉得重要的事,也不要反复说。不然只会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05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有的家长非常迷信各自“补品”,天天逼着孩子吃这吃那,几点睡、几点起,大事小事都要干涉孩子,导致孩子整天迷迷糊糊的,反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来说,家长正常照顾孩子考前的生活即可,不用听风就是雨,饮食、睡眠都按正常规律即可,过分紧张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家长在孩子高考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谓“形形色色”,其对子女的态度,用“鞠躬尽瘁”或“春蚕到死丝方尽”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但具体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则各家有各家的招数。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特对每位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06

家长要努力做到这些

1.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刻意制造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高考紧张沉闷压抑的氛围,少谈高考反而有利于高考:无需备战气氛很浓;生活习惯无需作大的改变;家长之间要和谐,减少矛盾,“高考无战争”“看透不说透”不要过度关爱。

2.期望值宁愿低些也不要太高,压力宁愿小些也不要过大。

3.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常心、平静心、理解心、爱抚心、激励心、信任心;高考快乐,快乐高考;要三个“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复习方式、尊重孩子的应对策略。

4.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慰孩子应对各种烦恼,如:(1)记忆力下降;(2)水平不升反降;(3)考场紧张;(4)压力和焦虑等。

相信只要做就有可能,用微笑传递你的信任、激励和关爱。

07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解压

考试来临,孩子压力很大,家长生活得也不轻松,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同时要给孩子减压。这里给家长介绍几种减压法,不妨一试。

1.为孩子打气。

不要让孩子单独面对压力,让他知道全家人都和他在一起,为他打气,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温习功课,相互讨论、切磋,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当孩子情绪有变化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战胜暂时的困难,最后赢得比较满意的考试结果。

2.给予赞美和肯定。

家长平时要多发掘孩子的优点,给予他们赞美和肯定,这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段时间,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焦虑情绪,家长这时不要明显地流露出过分的关注和担忧,这样容易使孩子的焦虑扩大而变成压力。

3.要有放松心情的时间。

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试着放下担心,放松心情,利用空余时间陪孩子到户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比如到公园散步、做些有益身心的运动,甚至看看电视,让脑筋稍微休息休息,这对应付考试都有帮助。

08

家长如何给孩子帮助

1.把学习权交给孩子。

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

2.后勤服务要讲适度。

孩子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从孩子的心理感受方面看,家长的关心未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孩子正在那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孩子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汤:“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孩子不得不切断思路。孩子坐在书桌旁专心学习,家长把牛奶悄悄送上就行。另有一些家长,临到考试时就怕孩子吃不好,影响了考试,于是就努力改善伙食。结果大鱼大肉,使孩子生理失调,学习精力不济,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更有一些家长,从网络上东查西找,给孩子买营养品、补脑液一类,希望创造以吃促学的奇迹。从曾经这样“吃”的同学反映的实效性看,往往是白花钱,不顶事。因此,家长的心理关心要细致,物质关心要科学。平时住校的孩子,考试期间仍应住校。家长平时不常到学校看孩子,考前和考试期间也没有必要伴在孩子身边。

3.提倡接受现实心理。

孩子参加高考,家长对此人生大考的看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重视迁移到过高提升考试期望值则是不正确的。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家长心态的失衡,会给孩子施加不当压力。家长此时的怒其不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退缩逃避;家长此时的责怪埋怨,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逆反;家长此时的高分要求,可能会使孩子望而生畏;家长此时的学习施压,可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集考前复习、考后调整的经验教训,特别提醒家长,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现实表现和现有能力,合理施教:变怒其不争为激励促进;变责怪埋怨为冷静劝导;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变学习施压为放松调节。

孩子高考的成绩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对高考生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莫过于家庭的环境。家长在高三一年中应充当为孩子排忧解难、做好后勤保障的角色,但是如果指导失误,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09

高考关键时刻要注意生活细节

1.时间安排合理。

考试当天要在开考前45分钟吃完早饭。因为吃完早餐的半小时内血液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内流动,大脑供血减少,影响注意力集中。早餐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粽子、油条,而应该选择吃粥类和鸡蛋等。中午保证有15~30分钟的静休时间。没有睡午觉习惯的孩子可以闭目养神,建议孩子不要临时抱佛脚。中午集中精神复习很可能在下午应试时出现疲劳状态。如孩子有睡午觉的习惯,则一定要在开考前 45分钟起床。

2.饮食安排妥当。

高考前孩子饮食安排要做到三个原则:均衡、适宜和卫生。在三个原则基础上,做到以下八个注意:注意合理的食物搭配和均衡饮食;讲究食物多样性,不偏食,不挑食;按时按量有规律进食;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清淡,忌过分油腻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到无证的街边小贩那里购买食品;不暴饮暴食和盲目节食;避免油炸和可能过敏食品,慎喝饮料;适当低强度运动以促进食欲和增加血液循环。

高三老师总结出一条迎考饮食规则:“凉茶慎饮,汤水温凉,西瓜少吃,荔枝不沾,样样适量,搭配多样。”孩子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免疫力会有所下降,为避免夏季常见的发烧感冒,可通过服用维生素c片剂或复合维生素补充剂,加大维生素摄入量增强抵抗力。

3.生活细节讲究。

a.应考衣着舒适为先。孩子可以选择认为是自己幸运色的衣服,但任何衣服的选择都要以舒适度为原则。

b.平时在家或在校食宿的,仍尽量像往常一样在家或在校食宿。需要在外食宿的,地点要选好。建议食宿不要安排在人声嘈杂的酒楼或大排档。嘈杂环境容易让孩子心情浮躁,无法休息。

c.睡觉时空调温度要适中。温度太低,着凉感冒会影响考试。

d.休息保持规律。按自己的作息规律进行休息,不要进行额外的运动或活动,如打篮球比赛、逛街等,这些平时不用的放松方式,现在也不要用。如果平时习惯于通过散步、听音乐来舒缓情绪,就仍然用这样的方式调整。

4.特殊情况应变支招。

a.感冒发烧。如果孩子在考试当天感冒发烧,但病情不是很严重,服用常规的退烧药和感冒药控制病情即可,或遵医嘱,尽量在安静环境下治疗。

b.考生失眠。孩子考试紧张、焦虑、轻度失眠是正常现象,家长可以通过安慰或谈其他无关闲话的方式分散注意力,冲淡工作的焦虑感,宁可晚睡一会儿,尽量不要吃安眠药。

孩子高考的成绩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对高考生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莫过于家庭的环境。家长在高三一年中应该充当为孩子排忧解难、做好后勤保障的角色,但是如果指导失误,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王露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