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中校园一角
株洲网教育频道讯(记者 汤雄 通讯员 丁绍槐)株洲市第十九中学成立于2006年7月,是株洲市城区第一所公办优质中学。2016年8月原十五中并入,成立新的十九中。新十九中两个校区共有53个教学班、近三千名师生,成为全市师生人数最多、班级数量最大的初中学校。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实践终身发展”的办学宗旨,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引导师生幸福成长,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坚持育人育心,确保健康成长
学校注重创新德育方式,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出台《十九中教师全员育人制度》,由各年级部统筹安排,所有教职员工参与家访、成长导师、心理辅导等各项工作,每位老师都是育人的导师。过斌校长是初三年级1408班的郭科岑同学的导师,过校长多次找他谈话,指导该生健康成长。
此外,每年,学校都会为初一新生做心理辅导广播讲座,指导学生快速适应中学生活。在初一年级各班设心理委员,做好心理观察和报告。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和心理咨询室。课间,到心理咨询室去坐坐,也是学生一个不错的选择。那里有专业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值班,为学生解决问题。
初二的小T同学上课睡觉、顶撞老师,不合群。妈妈认为他沉迷网络,不听话,没得救。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刘红柱老师召集心育小组研讨,分析原因,制定辅导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小T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变得积极开朗、乐观自信,与师生、家人的关系也融洽了。
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
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株洲市公办学校中名列前茅。推行问题驱动“4+X”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疑问讨论,通过交流实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节课的重要内容。
以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核心,学校采取教师论坛、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向钻研型、专业型、专家型发展。施联华老师是教师成长的典型代表。她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撰写并公开发表20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作为教研组长,她不仅示范引领,还注意指导本组教师的成长,指导本组青年教师李烨、赵玲等人多次获得省、市教学比武一等奖,李烨老师于2017年6月被评为荷塘区学科带头人,施联华老师也于2016年12月获评正高级教师。
推进信息化建设,优化学习方式
学校2012年成为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校、2014年建成株洲市“数字校园”、2015年成为“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应用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快信息化硬件建设,推进信息化试点工作,全校53个班级的教室里全部配置了触控一体机。为教师装备新手提电脑130多台。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方便教学资源共享。丁绍槐老师撰写的论文《融合网络微课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发表在《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8期上。2017年1月,学校信息化创新应用项目“问题驱动4+x教学模式融合网络微课程学习”获株洲市教育工作创新奖的一等奖。
在课堂上,老师用授课助手加大了师生互动力度。“老师,拍我的!”学生展示很积极。这种“随手拍”活动也成为学生展示的大好机会。在课后,学生通过资源平台自主学习,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成为师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发展艺体特色,师生快乐成长
十九中是株洲市体艺“2+1”示范特色校,学校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艺体类竞赛活动,也常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如每周四的快乐大舞台、一年一度的儒家文化艺术节和校运会等,让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每周四中午举办的快乐大舞台活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德育报》曾对学校的快乐大舞台活动进行报道。每年的儒家文化艺术节,更是师生期待的文艺大餐。学生们期待展示文艺才能,班集体则想通过文艺演出凝聚班集体力量、展示班集体风采。
阳光大课间活动也是学生的最爱。跳长绳、竹杆舞,学生在随着节律自由地跳动,青春的活力在跑和跳中自然展现。在课余时间,以年级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单项比赛,如: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班级混合篮球赛、广播操比赛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校园活力。
十九中人在不断努力,力争把新十九中办成让学生安心学习、让教师幸福育人、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