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第三课堂 > 正文

早恋学生用502说520,家长该“禁”还是“导”

近期,一则关于早恋的新闻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17岁的男孩,15岁的女孩,因为网恋而在一起。眼看女儿成绩一落千丈,家长开始极力阻止女儿的恋情。

为了向父母证明“爱情”,这对小情侣用502胶水把手粘在一起,叫板家长称“要永远在一起”……

在中国,“早恋”这个词语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可谓是洪水猛兽。

为了防止孩子们谈恋爱,一些家长也是蛮拼的。

关于“当年父母用过什么方法防止你早恋”话题,网友们的各种惨痛的回忆也是分分钟让人爆笑。

“给了我这张脸……”

“我爸盗我qq进男朋友空间留言分手。”

“告诉我我和王思聪是娃娃亲,从此再没心情爱别人。”

“让我和中老年妇女撞衫……”

“我妈说现在不可以早恋,但是长大后可以一次谈很多男票,我信了。”

“给了我这个性别,忘了给胸……”

学校防早恋出狠招

而全国各地的学校,为了将早恋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也可以说是下足了工夫。

陕西神木县一所中学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实行男女生分区就餐。

福建福安市一高中特意出台了《男女生交往规定》,不准长时间盯女生看。

山东济南一高中曾要求男女交往至少保持44厘米以上”。

河南漯河一高中规定:“男女生交往须5人在场且地方明亮”。

甚至新版英语教材中,由于韩梅梅嫁人了,新郎却不是李雷,有些网友把这理解为“建国后早恋不能成精”。

然而当时的教材主编回应道:“韩梅梅和李雷根本就没有任何恋情,两个人从头到尾就没说过几句话,因当年怕孩子早恋,刻意不让俩人有太多来往。

插图作者王惟震也表示:“当时画的时候就得警惕,不能给孩子传授任何不良的东西。”

什么是“早恋”?

著名演员黄磊曾表示对早恋的看法:

“早恋这个词就不是好的,很混蛋,什么叫早恋?我女儿要是十五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

这本身就是谁都会有的一个天然的东西,你能做的是往健康的更好的方面去引导,包括在性方面有一个更好的教育,保护好自己。”

“早恋”这个概念可能只存在于中国,十几年前它几乎等同于品行不端、玩物丧志等贬义词,让大多数家长谈之色变。

以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中国父母禁止孩子上学早恋,大学毕业二十几岁赶紧结婚生子,三十几岁赶紧生二胎,按部就班地走老一辈“正确的程序”。

所以恋爱是先天技能?结婚是以年龄为唯一标准,想找就找得到?

真是想得美。

70和80后的父母那一代,对子女的教育大多集中在吃饱穿暖和学业要求上,一句“考上好大学”的耳提面命毁掉了多少的青春萌动,扼杀了多少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机会。

一切以学业为重,任何干扰到这人生第一大目标的“不安因素”都得及时扑灭。

长期压抑自我,忽视心理和生理真实需求。久而久之,父母看到了一个乖孩子,也得到了一个“爱无能”的社会人,即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更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

豆瓣上有一个叫“从没谈过恋爱的人”小组,目前有17万多成员,它的描述语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是爱过还是没爱过,被爱过还是没被爱过,好像记忆里,有人疼过,也疼过人,可就是,没有明明白白恋爱过。”

不要以为孩子专心读书就好,长大成材自然会找到好伴侣。

现实往往会啪啪打脸,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也遇不到几次真正的爱情。这条感情实践之路除了理论,还需要时间和技巧的历练,你越早开始,机会越多,收获更多;越晚开始,机会越少,顿悟越晚。

就如微博上的一句调侃,“女孩子一定要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多谈几次恋爱,不然成熟理智以后看哪个男的都像傻逼。”

国外如何看待早恋问题?

但在国外,是没“早恋”这个词语的。它通常被称为puppy love,或teenager love,意指青少年男女之间短暂的爱情。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在发育,心理也在变得逐渐成熟,异性之间彼此吸引、产生好感——这是一种人的正常成长阶段,也说明他有魅力,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

那么,国外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早恋”问题呢?他们有什么高招吗?

一位日本家长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希望我的孩子多多地恋爱。哪怕是胸口灼热的、小鹿乱撞、不知所措的恋爱,也希望他能多多经历。即使是痛苦的恋情,也是人生的经验,不是吗?

如果有了喜欢的人,就会对对方更加关心,就能看到对方更多的优点,想更深地去了解对方。在不经意间,就会变成一个希望那个人过得幸福的自己。在那之前一直都很自我的人,就会变成会去考虑别人想法的人。”

布里斯特尔市,是英国未成年人怀孕生子比例第二高的城市,每年有226名未成年女性怀孕。

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市政府会抽调80名女高中生,让她们每人带一个会整夜哭闹的假婴儿回家,照顾它们的吃喝拉撒,体验做单身母亲的辛苦,从而对偷吃禁果产生谨慎之心。

德国一家幼儿园的小约翰和小安娜谈起了恋爱,两个小情人闹了一场别扭,安娜决定请一个星期的假,让自己独自在家冷静冷静。但是小约翰却犯了相思病,再也没有心情上课,哭着回了家。

小约翰的妈妈告诉他:安娜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能够娶到她是你的福气。不过,你现在一无所有,怎么能够给安娜幸福呢?

要和她结婚,起码要有房子吧,还要有汽车、戒指、婚纱……而这一切都需要很多钱,可是现在你的玩具都是我们给你买的,你拿什么娶安娜呢?

如果你真的想和安娜结婚的话,就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博士文凭,那个时候你才有可能拥有这一切,你才能真正娶到安娜。”

一位美国妈妈的“放任法”

16岁儿子在高中谈恋爱了,女孩21岁,得知后男孩妈妈虽然心里反对,但还是放任儿子去正常约会,只是时不时提醒儿子不要去酒吧,并增加与儿子的沟通时间。

她会问及儿子在一起会干些什么,并且告知他事情会有什么结局。仅仅是交谈,没有批评,没多久儿子分手了。

当儿子告诉她时,看着儿子眼中含着泪水,但妈妈几乎要笑出声来。前脚儿子刚出门上学,妈妈就急不可待地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共同庆祝。

虽然儿子很伤心,但妈妈郑重表示,“他经受得住。他现在只是很伤心不能与她再来往了。相信他经受得住这样的痛苦,他会遇到更好的。”

或者,这位中国妈妈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一位中国妈妈的智慧做法

读小学的女儿早恋了,妈妈问她,你喜欢他什么,女儿天真地说,他成绩很好。妈妈没有说什么,只让女儿给她一张男朋友照片。

到了中学,女儿谈了第二个男朋友,妈妈又问她喜欢他哪里,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长得很好看呀,我们班上女生都迷他。这一次,妈妈又只找女儿要了一张男朋友照片。

接着女儿上了大学,谈了第三个男朋友,妈妈又问她为什么被他吸引,女儿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他对人很体贴,很照顾我的感受。妈妈听完后也照常要了一次照片。

毕业后,女儿兜兜转转也谈过几次恋爱,每次妈妈都会问她在一起的原因,以及给她一张男朋友的照片。

最后女儿觅得良人,结婚前夕,妈妈送给她一本照片薄,里面贴着她从幼年时期到成年之后的历任男友照片,每张照片旁边都标注了,女儿喜欢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故事。

妈妈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我女儿的恋爱史,从她天真烂漫地向我宣布她有了小男友,到现在她即将步入结婚殿堂,相比阻止,我更愿意亲身见证她的每一次恋爱。

我很欣慰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起外表内涵更多,有过争执但携手同行,努力上进也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这是一个她逐渐认清自我、择偶标准慢慢清晰的过程。

如果她不和异性约会,她就无法知道自己将来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适合自己。

帮助她建立一份对未来幸福的自信和掌握能力,这是我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那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1. 改变观念

其实就现状来说,一部分中国父母们已经开始接受孩子青春期恋爱的现象了,并且学会用平和心态来面对了。

如果你上小学的孩子告诉你对某个同学有好感了,你可以尝试鼓励孩子将这段感情的重点放在“友谊”这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有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如果你开始用“男朋友”和“女朋友”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段纯洁的友谊,那么你的孩子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了。

2. 不绝对打压

将“禁止”“不准”“绝对不行”这样的词语将字典中删除掉!你可以用痛骂、哭泣、劝阻、强压、威胁等方法来试图唤醒迷途中的孩子,但你要知道,这些远远阻止不了青少年男女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相比强压手段,你可以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忙于课外活动或新的兴趣爱好,这不失为一种缓兵之计,因为现实来说,很多青春期孩子的恋爱一般持久性不强。

3. 设定界限

明确规定孩子在约会交往过程中不能做什么,比如喝酒和发生性关系。

家长不要总是回避讨论性教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对于网络一触可及,一旦好奇心驱使下就会无师自通地去了解性。既然你无法承当孩子发生性关系的后果,那么,请及早跟他普及性教育,平静地对待和解释,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

4. 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真的恋爱了,作为父母做的更多的应该是倾听而不是指挥,并适当给予建议。

谈恋爱也是需要技巧的,如何妥善处理两性关系、如何避免恋爱误区,这都需要明智的父母来巧妙疏导。如果你做不到,不妨找一位孩子尊重的长者来开导。

记住,你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自主有魅力的成年人,并开始尝试与异性的正常社交。

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

真正负责的父母,应该是教给孩子良好的恋爱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获得幸福,并尽量降低恋爱会带给他们的伤害值。

在他们情窦初开时,多点理解和宽容,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取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你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传授经验,但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精神绑架。

因为,这段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们一生最美的记忆之一。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王露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