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教育热点 > 正文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2015株洲市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研讨会资料---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基础教育科 王迅

 

湖南省株洲市于2011年全面启动中小学学科课程基地建设,2012年3月在全市14所省示范高中范围内通过申报、评审程序遴选了5所所基础较好、校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创新教育实验试点的学校,首所省级特色教育十八中也作为实验校参与试点,6所高中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试点学校,并印发《株洲市普通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株教通字[2012]115号)。2012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制定了长沙一中等学校创建现代化实验学校的文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作为了现代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实践探索。株洲市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走过了三年,探索实践了三年,为株洲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困惑,需要我们一起来总结和反思,进一步理清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从而探究推进这项工作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一、关于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的目标与方式的定位

“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是为个体升入上一级学校、自身素质持续发展以及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也要为学生未来的持续性创新打基础。为持续的创新打基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打好创新精神基础,二是打好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是多维度的,其中认识定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创新教育的认识上,教育实践界存在许多误区,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对学校创新教育实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应具有全体性,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应具有全域性,面向每一门学科;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是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改造;创新教育还具有综合性,是个体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创新教育具有双重性,现代教育必须致力于相互整合,兴利去弊。

(2)创新教育的方式定位

1)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教育

“创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创造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强调的是首创性;而创新既含有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通过内部的革新创造出新的事物,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创意,如新方法、新手段等。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造较多的指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它的产品既可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适宜。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

2)作为一个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

教育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教有法,但无定法”,这里前一个法就是指教育中的规律和原则,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和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思想的浓缩和凝结,是对教育思想的归纳和概括。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知识的产生与技术创新的场所,创新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创造新知的能力。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作为一种原则,创新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

贯彻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要实施教育创新。具体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赋予学生真正的平等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敢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传统的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从的个性,创新教育则要求解放学生的个性,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即应该更新学生的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即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供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即应该允许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问是学生创意思维的源泉;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要将儿童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设施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儿童在自由的空间里掌握知识;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大多数时间用在应付教师的作业和学校的考试,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将学生从无效的时间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发、挥他的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直观教学原则,一步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陶先生的创造教育的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呐喊,也是对今天创新教育的要求。

三是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为迎接世界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培养本国创新型人才,国外中小学课程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行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性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注重课程的生活化气息,课程的开设尤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以知识为定向的,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但综合化程度不高。改革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要在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而且在结构上要增加与生活相关的课程和一些创造学方面的课程。

四是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要改变教师知识定位的思想,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和学会生存;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主体精神和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五是改革现有的评价系统,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以利于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3)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

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指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具体安排和策略。创新教育活动不仅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人们往往把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机构,但学校绝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他需要社会各系统密切配合。

从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出发,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教师的创造灵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受到过多的束缚,因此,创新教育的前提就是解放。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创新教育,则创新教育的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性活动。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挥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是民主性活动。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平等,有了师生的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于质疑权威,表述自己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互动性活动。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教材里陈述性知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15]”。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的标准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就成为必要。互动性活动就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的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其次,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应该在实践活动得到检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创造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

四是独立自学的活动。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知识老化周期变短、产品换代加速,满足人们工作需求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早在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就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因此,今后一个人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成为衡量他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小发明、小创造以及如课外活动形式一类的活动,对中小学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本身不应构成目的,而是要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并依据创新教育原则来开展,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

2.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在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心理特点:不满足于现实,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不满足于过去,具有深刻的反思能力;不满足于成绩,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满足于现状,具有追求卓越的意志;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渴望发现新问题、创造新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引发学生创新动机,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这些品质都是基础教育应重点予以关注的。

创新思维是个体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感受敏锐,思维灵活,能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并能多角度地考虑解决办法;理解深刻,认识新颖,能洞察事物本质并能进行开创性地思考;思维辩证,实事求是,能合理运用发散与辐合、逻辑与直觉、正向与逆向等思维方式,不走极端,能把握事物的中间状态等。这些品质是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经验性研究也表明,有创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细腻丰富,外界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弛的心态;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有强烈的成就感,工作的条理性强;对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愿意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这些也是基础教育应予以优先关注的。

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经验性的研究表明,有创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勤奋,行为果断,对自我要求较高,对工作要求较严;善于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灵活性,为达到目的愿意变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之前,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能容忍别人的观点甚至错误等,这些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形成。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

创新活动是个体在实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活动是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归宿,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思维是无价值的。经验性的研究也表明,具有创新活动能力的人常常实践活动经历丰富或人生经历坎坷,经受过大量实践问题的考验;乐于动手设计与制作,有把想法或理论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不受现成的框框束缚,不断尝试错误、不断反思、不断纠正;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等。这些也是基础教育应给予考虑的创新素质目标

(1).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来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侧重于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间或开展一些思维训练,教育活动的范围相对较小。而创新教育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创新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进而发展其创新能力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注重操作层面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而创新教育则是在教育方向与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着重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价值的追求,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2)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可以操作,带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1)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创新教育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二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三是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2)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教育创新主要内容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二是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三是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创新,也就无法开展有效的创新教育。应试教育的方式严重制约创新教育的实施,为推行创新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的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对于基础教育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创新。

4.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1)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创造是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非但没有使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反而压制了儿童创造的冲动。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教育者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后进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一谈到“创新”,人们很快就会与天才联系起来,似乎创新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事实上,人与人在智商差异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坚信,所有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差别。关键在于你怎样去挖掘,教师在实践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2)解放孩子是创新教育的希望。

在当今时代,人的主体性空前弘扬,任何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杀是不道义的,因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向往自由,自由的本质或实质是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而现代教育却习惯于代替儿童选择,代替儿童思考,强迫学生接受,禁锢学生自由,压抑学生个性,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按社会的预设标准把儿童塑造为某一种特定的人。因此学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现象不断出现,出现新的教育无力,教育成了异化人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引导发挥人的潜能,而成了一种强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3)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 三是创新技能。 以上三要素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不仅仅是创新思维。

5.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1)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学习;②能有选择的学习;③能够独立的学习;④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创新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为人的创新素质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

1.创新型人才的表现。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而言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

2.创新人才的特征。

一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有坚韧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各种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创新型人才每前进一步都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的目标必须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遭到阻挠和诽谤不气馁,遇到挫折和挫败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自暴自弃,不轻言放弃。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意志,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创新效果。

三是有敏锐的创新观察,创新就是发现,而且是突破,要实现突破,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壬口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创新型人才的观察力同时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善于在于常中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能力。

四是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型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才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

五是有丰富的创新知识,创新型人才须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壬口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创新型人才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路便越开阔。

六是有科学的创新实践,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二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四是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是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4.如何发挥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一方面,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发展创新教育,教育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这是现代学校的历史责任。

现代学校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举措。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因此,现代学校要勇于担当和实践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全方位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1.现代学校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树立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

实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同教育分不开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好创新人才,国家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有了生力军。正是鉴于教育在知识、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所以,教育也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把青年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2.现代学校要探索创新教育的机制。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创新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面向明天的教育观”,旨在培养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而是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要求教育从现代社会高度,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把个体的地位、潜能、利益、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高扬人的主体性,其职能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超越式、突出主体性为特征的创新教育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的运行机制、考核标准。在传统简单划一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差异被抹杀,忽视个性化教育,学校成了批量生产的车间。而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估体系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缺乏个性、灵活性,教师衡量学生的标准过于“标准化”;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势必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育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就必须突破简单划一的教育体制和生硬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把教育办成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的开创性事业。要建立个性化的教育体制和评估体系,尝试建立并不断完善个性化的教育体制。诸如:改革现行的生硬的学期制,充分发展不受年限限制,有利于鼓励优等生脱颖而出,给学生充分发展空间和自由余地的真正的学分制;改革统编教材制,给学生教师充分选择教材的自由;改革生硬的教育评估体系,给有某方面突出才能的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多方面施展才能的机会等。

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管理策略

(1)株洲市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实践意义

我市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三条主要路径就是深化课程改革、开展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实践、建设综合素质实践基地。这三条路径一个是课堂教学主阵地(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是人才成长的方式(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个是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项目实施在全省具有前瞻性和领先地位,将引领学校内涵有品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学校特色个性发展。

(2)明确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目标定位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我市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素质,为实现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4.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的管理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国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人格的自由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也是我国教育界培养创新人才与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差异。教师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理念,要大胆摈弃传统的抑制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教育模式,如“注入式”、“满堂灌”等,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考验学校校长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水平和办学水平。

(2)创新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管理从管理创新、德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等多方面入手。

其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基于以下四个理念。其一: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管理者的创新型理念,从而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其二: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其三是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其四是构建创新教育机制。

智力的成长环境完全可以超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教育侧重于智力培养,思路和方向等方面都可以适当超前发展。区域教育的发展不局限于区域教育资源,利用外校外地区的优质资源提高本校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大潮下是完全可能的。具体的方式需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的办学形式不仅能提高个别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地区教育起到活水的作用,要想取得高效益就必须时刻关注教育的发展,走出去,开阔视野,管理创新,科学育人。

其二,德育创新。德育创新的核心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指挥棒作用,学校德育处大多属于教学的辅助部门而无所作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对德育的功能重新审视和定位。

重点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学生习惯包括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生活习惯、休闲习惯等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国际化,个体走上社会时应该能达到四会的要求,即会求知、做人、做事、健体。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基础教育阶段的习惯养成应该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培养健全人格和完善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德育创新的核心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的人格和个性上,学校的具体工作要考虑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要实现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完善,就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工作者要有爱满天下的胸襟,带着关爱来教育学生,自然就会理解学生,自然就会尊重学生。

其三,教学创新。抓住课堂,培训教师教学创新的关键点是课堂,而课堂创新的实施者是教师。重点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研究学生的内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效果显著。

重视课外活动及社团组织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美国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学生在课外活动及社团组织中往往比较活跃,这种活跃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同时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也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任务。社团的具体活动内容,只是活动开始的自发性和活动过程中的有序性就会使得参与者的责任感和合作性得到有效提高。

科技、艺术、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改变人才观念、展示学生特长、增加班级凝聚力等,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选修课、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是一个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引发的思考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且创新成果往往是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实践中显现出来的。

其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型教师能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善于将自己的学习、科研方法加以总结传授给学生;创新型教师能正确评价学生,在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又相应指出其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能独具慧眼识别创新型学生,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其五,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观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和谐氛围。基础教育阶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应允许学生大胆提问题,鼓励学生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的念头,允许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犯错误,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控制讲授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开发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多样化人才的成长目标。

其六,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必须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其七,建设一批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创建一批学科课程基地,引领学科特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素养,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选择课程,引领学生个性成长。

其八,加快建设综合素质实践基地。湖南省株洲市已经启动综合素质基地建设,为规范学生成长过程的综合素质评价搭建了新的平台,将有利于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各县市区在本区域内可以积极探索实践,创造经验,使素质教育在全面落实课程要求中得到具体实现。

其九,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成果激励。株洲市创新型人才教育实验学校的近期目标:

(1).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2).创新型校长、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3).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能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全国全省性的奥赛、科技创新大赛、艺术体育比赛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5).有更多适合全国知名高校选拔自主招收具有创新人才素养的学生。

(6).实验学校实验班的经验不断推广,涌现大批创新型学校。

其十,拓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

一是逐步建立一批创新人才教育实验学校。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依托市直高中学科基地、课程基地等项目优势,在特定的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创新教育试点。

二是建立专家团队,指导创新教育。建立专家团队,一方面依靠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指导区域的创新教育,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指导实验校、实验项目的试点工作。

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全面落实新课程实施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四是建立与高校项目合作研究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带动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加大项目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5.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指挥作用,成立推进创新教育工作办公室、建立创新教育校长联盟,组织有教育理想、有教育追求的校长研究创新教育中的问题及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政策保障。引进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师送培优先、招生政策倾斜、质量评价更灵活更有选择性

(3)经费保障。对于项目申报被批准的实验学校按市、县(市区)主管部门管辖,给予学校一定标准的经费给予配套;对于认定的实验班按县(市区)、校经费标准给予配套。

2015年12月4日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汤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