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教育热点 > 正文

教育三人行:校长书记谈高中学校转型

随着国家高考新政推出,引发了诸多高中学校转型之思。改课程?还是改变育人模式实行走班制?学校转型是领导者的转型还是管理者的转型?应教育周刊之约,株洲市三中校长陈捍东、株洲市十三中校长贺葱茂、株洲市九方中学党委书记谢学宁就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学校转型》一书,谈谈对高中学校转型的看法。

授权——让追随者成为领导者

株洲市三中校长陈捍东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先生《学校转型》一书,有诸多感触,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领导者的转型。

领导的境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境界是法定的境界,就是说,任命你当了校长,你就是领导了,但事实上这才刚刚开始。你应该进入第二个境界,就是通过你的人格魅力、能力、业绩,使被管理者成为你的追随者,大家愿意跟你干。真正卓越的领导者应该进入第三个境界,就是把追随者变成领导者。

怎么才能将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我认为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管理目标,勾画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

领导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善于将目标变成所有人共同的愿景。我们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本领是最差的,但是他的目标最明确,意志最坚定,因此,他始终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只要目标正确,实现目标只是快和慢的问题。

2、转变管理理念,赢得追随者并培养成领导者。

一个优秀的校长在学校里有一大批追随者,一个卓越的校长善于把追随者培养成领导者。作为校长,要树立这样的管理理念,即:管理不是下属屈从于上级的威权,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服从于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艾尔弗雷德·斯隆(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为什么最后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必躬亲,没有培养出得力的领导者,最后的结果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3、改革管理架构,厘清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实行扁平化管理,即分权管理。也就是通过《学校章程》约定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处室主任、教研组长等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特别是明确其在教育教学、人事、财务方面的权利,在分权的同时把责任也分配了下去。这样,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就不需要请示,追随者也就成为了领导者。根据这样的分权管理架构,校长就不能够在一所学校里强制推行一种教学模式,因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不是校长的权利,而是专家委员会的权力。

4、改变管理机制,实现“领导”与“管理”并重。

在许多人看来领导者就是管理者。其实,领导不等于管理。所谓领导,就是判断这件事该不该做,这是个方向问题。所谓管理,就是怎么把事做到位,这是个方法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关键问题是:缺乏“理”的机制,缺乏“理”的队伍。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成为了规范学校,但是干部队伍、教师队伍都缺乏活力,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我们的学校规范但缺乏特色,我们的师生规矩但缺乏个性。

校长要善于撬动老师们内心的需要,给老师们更多的成就感。除了授予教师们某些荣誉称号,比如“功勋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教坛新秀”等,还要帮助老师们建立各种工作室、工作坊、研究室等,实行工作经费招标制,给予各研究室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老师们研究和解决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让课堂里走出教育家。

学校转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与自觉追求

株洲市十三中校长贺葱茂

贺葱茂

贺葱茂

恢复高考后的这30多年,对考试进行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变革,但都只是局限在传统教育模式框架内的修修补补,教育现状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课程单一,没有选择性,无法支撑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国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为了适应社会转型和高考改革,高中学校转型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学校转型首先是价值观的转变,要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每一位学生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来自老师、家长和考试的推动;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而不是等到学生为人处世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时对教育的拷问;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批量生产的“分数产品”。这是学校转型面临的根本任务。

转型的关键——创新育人模式

从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的实践来看,创新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带来的是一场颠覆传统模式的学习的革命,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过去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变管理为服务,形成全员育人、关注个体的新型育人模式。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基础。只有有选择的课程,才有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学校要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为主旨,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的选择权,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

选课,让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学生从自己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特长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和学习时段,形成每位学生的属于自己的课表,真正使自己立足实际,循序渐进、自主学习。

走班,让学习空间成为流动的风景。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课表,到相应的学科教室上课,打破原来的固定教室一张课表的学习时空。

学分,让评价更为合理全面。从传统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从终结结论转向诊断发现,引导学生进步。

导师,让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管理和领导学生的学习,不仅负责学科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生涯规划指导,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个体管理落到实处。

转型进行时——

市十三中作为我市学校转型的实验学校,已经制订了行动路线图《2015—2017三年行动计划》,从组织架构、思想理念、课程体系到学科教室,现正紧锣密鼓地部署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今年秋季新高一的选课走班。

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

——读李希贵《学校转型》有感

株洲市九方中学党委书记谢学宁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渐落地之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始全面攻坚之年。基础教育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行?无庸质疑的是,应该树立新的改革观,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具体来说,就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综合改革为抓手,实现基础教育高水平发展。

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转型》,谈到着眼于以校为本的课程设计实施,如同蝴蝶抖动一下翅膀,就会带来飓风。“十一学校”教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风生水起,把学生带进一个新的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了全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许多学校跃跃欲试:为什么不去抓那些能带来教育飓风的蝴蝶呢?对此热潮,魏忠先生质疑有加:“十一学校可以复制吗?”,而沈祖芸、张国庆老师也反质疑,可谓各抒己见。笔者觉得,在课程改革上要立足实际,不能照搬照抄。

课程教学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微观问题,而且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未来教育关注的核心,将逐步转移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这虽然很难,但是大势所趋。上海、浙江等地的高考试点表明,加大选择性,突出个性特长,促进兴趣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学校的深度调整将成为一种必然。这意味着,高中学校必须在学生的自由选择中重构教育新秩序。

所有去北京十一学校参观的人,无不为其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等改革叫好。但对于十一学校的经验,不少人却认为自己的地区无法实施。毕竟开展走班教学要统筹安排教学时间、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受到师资配置、教室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班级可供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势必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应当看到,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不足的状况。“橘生淮而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如果盲目效仿,机械套用,实际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

无论如何,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转型,这个过程也是学校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永远都只是“在路上”,但如何重新规划学校的育人草图,如何重新诠释学校的育人意义,对所有的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永远都“在心上”,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许这就是李希贵校长《学校转型》这本书最大意义之所在吧。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周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