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

首页 > 株洲网教育频道 > 职业教育 > 正文

看株洲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夏柯 尹连成 王亚

三年前,经历了高考、录取、入学,来自益阳的文春枝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制度性筛选,她的命运在这样一次基于教育通道的选择中被定格:和千百万中国青年一样,文春枝选择了职业教育。

三年后,历经课教、实训、沉淀,坐到电脑前不到1小时,文春枝已能熟练地勾勒出一幅“熊大、熊二、光头强”嬉闹的动漫。和24个同学一起,她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苹果学院1201班”毕业。

等待文春枝的,是和苹果公司有着广泛合作的腾讯、新浪、三一重工、美晨集团的挑选。

文春枝的求学轨迹,恰好印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伏,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办学,从订单培养到全面对接产业。

对比株洲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骨干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从电子信息到汽车制造,从服饰设计到轨道交通,从湘菜烹饪到陶瓷烟花,几大关键词基本重叠。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面对接产业发展;加强资源共享,推进校企合作,培育新型实用人才……株洲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如何为‘株洲制造’、‘株洲智造’提供人才保障”,成为决策者们的首要考量,这亦将成为今后株洲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产业需求庞大职校就业进入“黄金期”

去年8月,市政府发布了《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5个产业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我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服饰、汽车和陶瓷等五个千亿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量一线高素质生产技术工人,但理想与现实,仍存不小差距。

在北汽株洲分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来自我市职业院校,其中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等院校的首批毕业生,大多已成了公司骨干。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二期工厂,预计到2016年建成,到时汽车产能由现在年20万台增加到30万台,需新进技术工人1000人。公司称,仍将产业工人招募,寄希望在株洲本土消化。

而在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由于株洲没有专门的航空职业院校,专门人才却只能从长沙、张家界、北京等地引进。

芦淞市场服饰产业人员缺口更大,市场管理办表示,近三年将需20万从业人员,从车工、制版等普工到设计、营销(电子商务)、品牌推广等中高端技术人才,几乎全链条缺人。目前车工每个月7000元、柜台4000元,都招不到工人。

市教育局对我市未来八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口进行了预测:未来八年,全市初中毕业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14年的3.3万上升到2022年的4.3万人,八年间增加约1万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按照1:1普职分流比例和初中毕业生100%升学的假设测算,未来八年(2015-2020年)每年进入中职学校入学的学生约为1.7-1.9万人。

这意味着,与我市庞大的产业需求相比,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进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黄金期”,职校生无疑将成为各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馍馍”。

打通上升通道,打破利益藩篱

去年夏天,杨家兵经历了一次基于教育通道的选择。中考后,他报考了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经过入学后的选拔考试,他和77名同学一起搭上了“中高职衔接直通车”。

这意味着,2年中职学习后,杨家兵可升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3”中高职衔接班,主修“应用电子技术”,实现“中职直升高职”。

从过去的“断头路”,到连接中高职升学的“直通车”,既打通了职校生的上升通道,又打破了校与校之间利益的藩篱,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开放衔接、多元化的现代职教培养体系。在株洲,一座职业教育“立交桥”,渐现雏形。

其实,株洲职教并不缺乏品牌。

株洲现有各类职业院校36所,其中既有称作“职业教育排头兵”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有被誉为“铁路黄埔军校”的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现代技工摇篮”湖南工贸技师学院,全市还有5所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8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高职、中职在校学生约有9万余人。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我市职业培训还形成了以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社区学院和乡镇农校为补充的现代职业培训体系,在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近三年市区骨干职业院校共承担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人数达到13万多人次。

只有对接产业,职业教育才有出路。近年,我市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中职教育专业总数86个,在校生数人数最多的专业就是加工制造类,共计9716人。

而直接对接五大千亿产业的情况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校生人3948人,占全市中职在校生总数9.6%;汽车产业2421人,占5.9%;服装产业559人,占1.4%;陶瓷产业993人,占2.4%。仅航空产业还没有直接对接专业,只有少数高级技工学校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为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培养技术工人。

“近年,株洲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迅猛,这得益于将现代产业链及企业人才需求主动对接融合,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端、与现代产业梯度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市教育局局长钟燕评价道。

提供人才支撑助推发展升级

思路决定出路。

株洲职业教育如何不断培育品牌、擦亮品牌?在产业对接、平台构建、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如何走出新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2014年以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市也制订了《株洲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未来五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未来五年,我市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加快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事业规模

2017年,全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6万人,年培训达到12万人次。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8万人,年培训达到15万人次。

院校布局

城区骨干职业院校以职教科技园为中心集聚发展,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所公办示范性中职学校和资源高度统筹的职教中心。全市职业院校总数由36所调整为32所。到2020年,建成4所省级卓越职业院校,2所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2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对外交流窗口院校。

基础能力

2017年,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基本建成,2020年全面建成,成为中南地区一流、全国有影响的职教科技园区;职业院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专业建设

到2020年,对接株洲千亿产业群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好轨道交通装备、汽车、服饰和陶瓷等10个品牌特色专业,10个特色专业群,完善服务化工、医药、健康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专业体系。

师资队伍

到202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建成15个市级职业院校教师流动工作站,15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服务能力

到2020年,建成3个省级及以上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5个与区域支柱产业高度融合、条件优良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基地,2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7000名高级技师、50名技能大师。

欢迎关注株洲微门户

欢迎关注株洲网微博

责任编辑:周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